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新华网】新疆天文学家王娜:找寻宇宙间微弱的讯息

作者:新华网 白佳丽 发布时间:2019-06-02 【字体: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日电(记者白佳丽)见到中科院新疆天文台台长王娜的那天,她正在一间普通的办公室电脑前工作,身材瘦小、戴着眼镜、穿着普通。但当她谈及天文时,似乎整个浩瀚星河都在眼前。

  聊到科幻,这个从事天体物理学多年的女科学家笑了:“科幻大火是个好现象,我喜欢读《三体》,也第一时间去看了电影《流浪地球》。”

  而32年前,与贝尔年龄相仿的王娜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返回仍显落后的新疆,进入中科院新疆天文台的前身中科院乌鲁木齐天文站工作,很快,她也与脉冲星结缘。

  为配合全国第二台25米射电望远镜建设,工作不久的王娜与同事进驻位于天山腹地的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在四顾荒凉的山间,一群几乎没有建设射电望远镜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们一边艰苦生活、一边艰难学习,每次在山上一住就是十几天。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脉冲星实测仍是一片空白。为了做中国主导的天文学前沿研究,也为了发挥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科研潜力,天文站决定开展脉冲星观测研究。

  1996年,结束澳大利亚深造的王娜返回新疆,首次利用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实现了中国脉冲星的课题观测。此后,王娜带领团队继续深耕,于2000年成功建成具备国际水平的脉冲星到达时间观测系统,开创了理论研究与实测相结合的新领域。

  2001年,经过3年攻读,王娜在北京大学取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这期间一人完成了脉冲星观测软件的开发。

  “后来天文仪器专家评估说这个工作量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而我一个人用了一年。当时妹妹千里迢迢来北京旅行结婚,我们只匆匆吃了一顿饭。”王娜说。

  这项开拓性的工作,使新疆成为拥有国内首个脉冲星观测系统和研究基地的地区,提高了中国脉冲星观测和研究水平。该系统也在 2004 年入选中国“十大天文科技进展”。

  王娜倾注感情的那台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也不负众望地从2000年起连续19年持续进行“脉冲星转动不稳定性的观测与研究”,实现了对300多颗脉冲星的到达时间监测,发现了世界上约1/5已知跃变,同时还陆续开展了旋转射电暂现源、磁星、脉冲星巡天等观测,为脉冲星研究打造了重要“数据库”。

  2005年,结束悉尼大学博士后工作的王娜成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2011年更名为中科院新疆天文台)负责人。

  在她的带领下,天文台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五大天文台之一,科技队伍研究生学历人员比例达到68%,科技人员平均年龄仅有35岁。天文台结合观测条件和区位优势,在巩固已有的脉冲星、恒星形成与演化、星系宇宙学等研究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天体化学、行星科学、空间目标与碎片等12个研究团组,并建立了新疆南山、喀什、奇台3个基地型野外台站。

  “我们台目前的研究课题紧跟世界热点不断拓展,并长期与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合作。”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队骨干袁建平说。如今,新疆天文台先后成立射电天文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中亚天文学史联合研究中心;在天文台就读的77名学生中有来自中亚及非洲等地的留学生。

  即使从事管理工作多年,王娜还是会利用在飞机上,或是深夜里的时间修改学生论文。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修改字迹,细致到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

  在这样一篇一篇的论文中,王娜的学生也在快速成长。她的博士生姚菊枚入选“2018年度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400年前,望远镜成为人眼的延伸,让人类逐渐向宇宙的真相靠近。”王娜说。而如今,她正在与同事们一道建设一双更大的“眼睛”。

  王娜作为世界最大110米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简称QTT)项目的总负责人,从望远镜建设点选在新疆奇台县一牧场封闭盆地,到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全方位把握并推进项目,她一直在为此奔波。

  “QTT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也将成为中国射电天文学前沿突破的硬件支撑。”王娜说,它将为引力波、黑洞、暗物质、恒星形成、生命起源和寻找地外文明等前沿领域搭建世界级观测平台。

  同时,QTT项目也寄托着她的另一个情怀——“新疆有很好的观测条件,QTT的建设将吸引天文人才向西部聚集,使这里成为世界级射电天文观测中心。”王娜说。

  一年前,在王娜的倡议下,新疆天文台在南疆和田地区人口大县墨玉建设了一台天文科普望远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够通过科技仰望星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