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11日,慕士塔格1.93米望远镜自动化观测及相关技术研讨会在新疆天文台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新疆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高原台址光学望远镜自动化建设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研讨。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面对高原极端环境条件和时域天文对观测响应速度日益提高的现实需求,推动高原望远镜的远程自动化观测已成为大势所趋,亟需建立一套高效率、低风险、强稳定性的运行体系。尤其是在时域天文研究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很多科学问题(如引力波、伽马暴、超新星爆发等)的后随观测对时间和响应速度提出了严苛要求,这些新需求倒逼观测模式亟需转型升级。
会上,来自天光所的专家系统介绍了1.93米慕士塔格光学望远镜的总体设计方案、控制系统架构和正在推进的OCS系统(观测控制系统)建设。专家指出,1.93米望远镜为我国部署在高原地区的2米级光学望远镜之一,其远程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高原天文观测平台的科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同时,国家天文台的多位专家也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结合他们多年运行自动化望远镜的经验,分享了诸如望远镜的远程故障诊断机制、全天候环境感知系统、自主调度策略与网络通信保障等技术实现路径,并提出了可供慕士塔格望远镜借鉴的系统集成方案。
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1.93米慕士塔格光学望远镜的远程自动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技术方向,也为我国高原地区其他台址的自动化升级积累了宝贵经验。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凝聚智慧,在远程自动化关键技术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我国高原天文观测设施向现代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