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巾帼新秀展风采 科学探索勇向前

作者:蒋晨峰 发布时间:2021-08-18 【字体:       

  2021年,正值中科院新疆天文台更名十年之际,全台上下齐心协力、奋发图强,以聚焦国际前沿研究、拓展增强学科发展、攻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为牵引,凝聚了一批有理想有热情的青年科技人才投身中国西部天文事业,用奋斗诠释了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精雕细琢  人才培养见成效 

  科技为翼,人才为本。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对于天文学这类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较为困难。“引才引智”固然重要,但人才自主培养同样不能怠慢,尤其在加强重点学科领域及关键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新疆天文台可谓煞费苦心。 

  多年来,新疆天文台不仅充分利用硕博学位培养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坚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通过高水平科研工作支撑科技人才培养,且努力搭建平台大力提携鼓励青年职工、优秀学生站在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进行深入学习、交流和实践。 

  可喜的是,新疆天文台不仅为我台乃至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天文人才,并且在2021年人才招聘工作中,引进了“走出去”圆满完成博士后工作的高科技人才,留住了多年悉心培养的优秀博士毕业生 。 

铿锵玫瑰  坚持到底做科研  

  入职新疆天文台的6名优秀科研工作者中,有汉族、哈萨克族、侗族,平均年龄33岁,研究领域包括脉冲星、天体化学、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等方向。读书期间,他们均收获各年度国家奖学金或中科院奖学金、中科院三好学生等荣誉,且经过近十年严格科学训练和长期科学研究能力积累,天体物理领域的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至少4篇以上,最多者达7篇。他们当中女性科研工作者占4名,其中脉冲星研究团队的新秀——姚菊枚,更是新时代新疆天文台青年科研工作者的骄傲与榜样。 

  2008年,20岁的姚菊枚第一次走出湖北大山。2012-2017年,新疆天文台脉冲星研究团队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读书期间,她就曾拥有诸多荣誉和掌声,发表基于脉冲星和快速射电暴构建电子密度/距离模型论文已被引400余次,并获2018年第15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及IOP出版社2018和2020最高引用奖。但这些成绩让她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扎下去”的科学精神,也要有“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在博士生导师王娜研究员的鼓励下,2018年姚菊枚赴国家天文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新环境充满挑战,有对远离刚出生不久儿子的牵挂与愧疚,有快速融于FAST团队不断掌握前沿理论的紧迫与压力。姚菊枚以向上成长、向下扎根的决心,一次次熬夜通宵获取实验数据,一遍遍不厌其烦修改科研论文,终于基于FAST观测,首次找到了脉冲星三维速度与自转轴共线的证据,发表文章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杂志上。 

  当谈到坚持到底的态度和动力从何而来,她总是微笑地说,个人的价值唯有在团队支持下才能得以升华,新疆天文台始终是她坚强的后盾,这里平台好、基础好、氛围好,学有所成是对老师、对集体最满意的交卷。 

乘风破浪  谱写青春奋斗之歌 

  “回到新疆天文台继续从事脉冲星数据观测及分析工作,一直是我最大的心愿,当前国内大口径望远镜的建成为深入分析脉冲星提供了诸多机会,我将为科学新现象新发现做足准备”。2018年,新疆天文台博士毕业生寇菲菲通过FAST-Fellowship项目进入国家天文台博士后流动站。几年的学习和积累,让她对脉冲星物理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与理解,同样也坚定了要扎根西部、贡献力量,谱写青春芳华的巾帼之志。  

  天体化学团队张霞在台工作多年,作为团队自主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她对今后科研工作充满期待,“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在与生命相关的星际分子的模型研究中做出一定的成绩,我将奋斗不止。” 

  哈萨克族姑娘古丽加依娜·哈再孜汗博士毕业后,留台将继续研究射电望远镜副反射面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设计与高精度控制,“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我要脚踏实地的为大型望远镜建设贡献力量,成为并联机构领域专家”,质朴的笑容流露出不馁的决心。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新疆天文台的“后浪”们,正在广阔的新疆大地为祖国天文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新疆天文台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联合培养博士生王双强,回国毕业后继续从事脉冲星领域研究,他表示将围绕FAST望远镜充分利用所学探索前沿科学领域。博士毕业生李宁已正式加入天线技术实验室工作,继续从事天线伺服控制研究,他信心满满表达到,人生奋斗目标是要将多年所学“落地”在新疆这片沃土。 

  愿这些朝气蓬勃的新秀们,眸有星辰、不忘初心,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脉冲星团组姚菊枚

脉冲星团组寇菲菲

天体化学团组张霞

天线技术实验室古丽加依娜·哈再孜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