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硕士研究生沈丽娴,在导师艾力·伊沙木丁研究员的指导下,对盾牌座δ型脉动变星KIC 10855535的脉动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调制其脉动频率与振幅的可能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2024,ApJ,977,47)。
本研究利用开普勒空间望远镜(Kepler)长达四年的连续长曝光数据,对KIC 10855535的脉动相位调制及振幅调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首先通过O-C方法和相位调制法,计算出因光行时效应产生的时间延迟,进而模拟出双星轨道并给出其参数,结果与先前文献的批量计算数据一致。随后,研究结合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多个周期内的目标像素文件(TPFs),提取不同时段的光度数据,得到了与Kepler数据一致的相位变化曲线。通过对测光数据进行精确的时间延迟校正,将观测时间还原为光发出的实际时间,从而消除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脉动振幅的变化。此外,研究对低频及谐频信号进行了分段分析,推测其变化可能与恒星表面黑子随自转的变化有关。
研究发现,该星的脉动周期除了受到双星轨道运动的影响外,还呈现出轻微的周期增长。这一变化可能由恒星演化引起的半径膨胀导致。同时,恒星演化还可能引起脉动振幅增长。这可能是首次发现由于演化造成的相位和振幅同步的调制现象。通过对该星自转频率的推断,得到其投影自转速度小于37(2) km s-1。总体而言,该星的脉动频谱相对简单,自转速度较小,使其成为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样本。
图:KIC 10855535 光变曲线固定主脉动频率对应的时间延迟,上下图对应还原光行时效应前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