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人才队伍 | 科研成果 | 实验室与中心 | 交流合作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信息公开 | 违纪违法举报
  邮箱用户登陆 @xao.ac.cn 密码
台长信箱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科研动态
综合新闻
通知公告
传媒扫描
人才招聘
重大任务
科研专题
学术交流
会议承办
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交流
新疆天文台学术报告2016年第4次:超快自旋小行星研究与主带小行星表面颜色研究
2016-03-21 11:16:00| 【 【打印】【关闭】

  报告题目:超快自旋小行星研究与主带小行星表面颜色研究

  摘 要:“Rubble pile”——碎石堆模型是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小行星结构模型,目前认为这些小行星是由许多较小的石块,以存粹重力凝结于一起。因此小行星的自转没办法快于大约2.2小时的周期,否则将因强于重力的离心力而崩解。然而我们利用PTF——Palmoar Transient Factory观测小行星的自转周期发现存在一些自转快于2.2小时的小行星,这些超快自旋小行星挑战了碎石堆模型的正确性。
     小行星大致上能够分成两大类,一种是大量存在于内主小行带的S-type,主要由矽酸盐组成。另一种是含量最多的C-type小行星,为碳质小行星。陨石是掉落到地球上的小行星碎片,它们的反光谱应该能够在太空中找到相对应的小行星类型。对于地球上最丰富的典型球粒陨石,我们发现其光谱跟内小行星带的S-type不太一样,而是与另一种特殊的Q-type的小行星非常接近。研究显示这些Q-type应该是没有经过太空风化的S-type小行星。
   然而奇怪的是Q-type小行星大多只存在于近地小行星中,在主小行星带却很少。为了寻找失踪的主带Q-type,我们使用Subaru望远镜搜寻百公尺大小的主带小行星,并准确的量测颜色以区分Q-type与S-type。然而我们发现150个小行星中只有其中的两个能被归类为Q-type的小行星,证明了主小行星带真的缺乏Q-type小行星。由于在主带找不到Q-type,间接地证实这些Q-type近地小行星一定是在地球附近的区域形成,因此我们需要一些能够“清理”S-type表面变成新鲜的Q-type的机制。

  报 告 人:林省文 博士后研究员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

  报告人简介:林省文,观测天文学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主题为太阳系中各类型的小行星,善于处理各类天文影像或光谱资料。曾参与Pan-STARRS、PTF等巡天计划,具有处理大量天文数据的经验,对于利用巡天资料搜寻并研究各类小行星尤其专精。最近的兴趣是学习利用Machine Learning的方式分析天文巡天数据,使资料处理更能自动化。

  报告时间:2016年3月23(周三)上午11:30

  报告地点:台本部110会议室

  联 系 人:黄春苹 0991-3689050

作者:

附件:
评 论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 2014 新ICP备14002045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科学一街150号 邮编:830011 电话:0991-3689007、3689002 传真:0991-3838628